即将逝去的总是美的,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我们总是感叹美好的时光过得特别快,好吃的食物一会就没有了,即使是美景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跟着眼前的景色走,更多地产生一种对于逝去的惋惜、伤感之情,而随着这样的感情,我们眼中的景色也会随之蒙上一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伤感之色抑或颓废之色。
古人写晚景,更多地繁荣之后的颓废之色,然后带入各种感情,寓情于景、借景生情......
突然要是有人与众不同,打破常规思维,要写一写不一样的晚景,就让人更移不开视线了。
晚春两首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
读写景的诗,自然要了解其中的景,在我看来,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杨花和榆荚。杨花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新生出来的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我是没吃过,不知道好不好吃),榆钱与“余钱”谐音。

在我的记忆力写杨花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和寄托哀思或者讽刺有关。所以乍眼看去,第一反应,这诗又在讽刺那些无才思的人了。果然古人套路深,骂人不带脏字。
关于杨花和榆荚,长这么大,我似乎根本没见过真实的样子,要不是有百度图片这种东西,估计我连他们是方是圆都不知道。而且真实情况是,他们不起眼到了极点,那么多花花草草,有看头的多了,很少会有人注意他俩。

读过韩愈这两首晚春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在讽刺什么,虽有惜春之情,但是更多却是饱含着人们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的寓意。而里面的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依旧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却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是不是感觉有一种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意思在里面。为了帮晚春再美好一些,杨花榆荚也是拼了。
遇到有些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不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为何不反过来想想,既然遇到了,是不是就有那么点相关了。遗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时候举手之劳,帮了别人,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快乐。当然,有时候会遇上碰瓷,但是这也不能否定做这件事的本心是美好的。不要因为做这件事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把做这件事的价值否定了,放弃去做。就如同韩愈在诗里写杨花榆荚,也不一定要衬托伤感悲哀,也可以将他们努力锦上添花的样子写得入木三分。换个角度,可以看的不一样的景色,看到比以前更美的。
好诗推荐: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