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是能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想到一些看似深奥其实简单的道理。声音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早已习以为常。在古时候也有未看到其人先闻其声的说法。
据百科解释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在我看来这种解释真抽象,看不懂(懂了又有啥用?)。既然说到声音,也就要提提音乐,古代没现代那么多娱乐项目,不过说道弹琴,倒是大家都熟悉的。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难道真的是古代没啥玩的,留下了时间让人去胡思乱想?听个琴还能听出哲理,领悟真谛。谁会没事去想琴声声如何产生的?(当然现代人知道声音的原理,常识性的东西根本不会再疑问),不过古代人的脑洞一向大,就算知道这是常识,也能换个角度看,比如听个嘉陵江的水声,还能听出“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击,雷转空山惊?”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想:我们所认知的,无论产生的缘由,还是产生的结果,其实都是源于人们带着思考的眼睛,赋予了它们,意义和情感。因为它们让人去思考,思考的人得以从中得到启示,发出一系列疑问,最终得到一个看似有深度却简单如常识的结论或关系。
不过,现实是,没多少人有这样通透的“眼睛”,看了就看了,听了就听了。谁会在乎为什么怎么样呢。为什么呢?
好诗推荐: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