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要过三个节日:寒食节、清明节、上巳(sì)节,这三个日子很近,明天就是清明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也就是今日。大家都知道清明节,但是对于寒食节略微陌生,上巳节更是鲜为人知。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寒食节和上巳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延绵两千余年,历朝历代的人都会过。反观清明节,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在唐宋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然后全国盛行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文化永远都会屹立不倒,但是,还是有很多传统文化正在被忙碌的人们遗忘。清明和寒食,我还算是比较熟悉,上巳节基本没做过了解,今天趁着过节,让度娘帮我补补脑。(本文资料主要参考百度百科,不保证完全正确,有兴趣请自行查证。)

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早358年)。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节日不断发展,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当然,寒食节的起源并不是源于春秋时期,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在《周礼》有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每到初春季节,气候非常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发火灾;春雷袭来,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suì)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寒食帖
寒食帖/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上巳节

在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会去水边祭祀,所以也俗称重三或三月三。《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后代沿袭,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fú xì)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日本的女儿节,也是这一天,不过是给小孩子过的,而且也是借鉴的我国的这个上巳女儿节(中国文化无处不在)。

上巳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是男女约会的节日,《诗经》记载:‘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看不懂没关系,总之记住这诗就是描写:溱洧(zhēn wěi)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节日习俗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

  • 祓禊
  • 祭祀高禖(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祈求生育
  • 畔浴
  • 修禊(《兰亭集序》中记载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互赠香草
  • 郊外游春
  • 泡温泉
  • 曲水流觞,也叫临水浮卵(临水浮卵最为古老,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现在应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习俗了,可惜了,看起来就很有意思的样子,估计这辈子都没机会看到)。曲水流觞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
  • 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
  • 赏桃花
  • 射雁司蚕: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可将其作为最好赠品赠予他人。上巳时节,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寒食节的主要活动:

  • 禁火
  • 拜祖
  • 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食物到时常见,但是在寒食这一天,还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些,挺遗憾的,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也过过寒食节。)
  • 插柳
  • 踏青
  • 蹴球
  • 咏诗
  • 秋千,在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的习俗。秋千也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今天百度才知道,秋千起源居然有着几十万年的历史,上古时候就已经有秋千的雏形了。现在荡秋千已经成为我们的娱乐项目,一个传承了几十万年的活动,我的个去,我需要静静,还有什么运动能有它这样的历史?原来,我们偶尔玩玩的活动居然也是个有几十万年历史的“老物件”。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清明节已经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现在我们过清明节,主要活动有扫墓祭祀、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趁着清明放假,还有不少人出门旅游,烤烧烤,应该也算吧。

写在最后的话

在我看来,现在的节日活动,比起古代人真的是“颓废”不少。现在多少人的清明节除了出门扫墓就是吃饭,不然就是宅家里(加班?)。当然,应该有地方还保留着传统古老的习俗。不过,比起古时候,现在的清明,活动反而单一,为放假而过节,除了祭祀,其他的基本上都丢掉了(非主流化了)。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发展原因在里面,但我觉得其实有很多活动应该被更好地传承。反观,我们丢掉的,在其他国家却被很好的继承下来,比如上文提到的日本女儿节,现在国内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源于中国,曾今的上巳节有着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如今又有多少人会过呢?

我们经常吐槽,又有不要脸的人来抢屈原抢李白抢孔子(中国的文化历史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别的不说,有人窥视,至少证明这些东西有价值(无价之宝),而所谓的价值其实很抽象,如果不去了解并让更多人了解,也只有被遗忘的份,很忧伤。有文化有历史,是一件很伟大很值得自豪的事,但是时间久了,难免会有遗失,一个人遗失她不要紧,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丢掉她,很可悲。

 

了解传统节日:

我们都熟悉春节过大年,多少人知道中国人也过小年

好诗推荐:

琴诗

晚春两首

观书有感两首

浪淘沙其一、其二

《浪淘沙》其三、《崇惠春江晚景》

《题花山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