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书觉得很痛苦,读了就忘了,还不如睡觉;慢慢坚持一阵子,发现读书是一个非常非常艰苦的过程,不亚于长征,甚至长征还有艰苦,每天拿起书静坐很难受,就是控制不住,老想着干点别的什么。总之,坚持,真难。

不过,就算是有一阵子不阅读了,总想着找本书来翻一翻,看一看。然后,看着看着,又不想看了,过段时间又想看了,无限循环,甚是无解。

古人逼自己读书无所不用其极,简直变态,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即使自残也要读书,做贼也是为了读书。不仅自己读书,还要安利别人读书。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是没有男女平等的概念,现在读书不分性别。当然,今天不聊这个。劝学这首诗很小我就已经知道了,不过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清楚三更五更,古代的时辰到底是哪个时间。记得有一段时间很迷易经八卦,去了解过古代的时辰表,不过后来连同易经里面似懂非懂的东西,打包全忘了。看古装剧,经常听到丑时寅时午时之类的时间,没怎么深究看了也就看了。

现在,再想想,时间作为事情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怎么能搞不清楚,无论是古装电视剧还是小说,不都白看吗?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时间是放在最前面。这一次一定要搞清楚。

现在,我们用“时分秒”来记录时间,但是在古代中国,人们记录事件/时间用“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古代人根据一天里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把一天等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十二时辰便是一个昼夜即一天。

十二地支表
十二地支表

十二时辰详解

时辰时间对照表
早子时(zǐ) 夜半 24:00-01:00 三更
丑时(chǒu) 鸡鸣 01:00-03:00 四更
寅时(yín) 平旦 03:00-05:00 五更
卯时(mǎo) 日出 05:00-07:00
辰时(chén) 食时 07:00-09:00
巳时(sì) 隅中 09:00-11:00
午时(wǔ) 日中 11:00-13:00
未时(wèi) 日映 13:00-15;00
申时(shēn) 哺时 15:00-17:00
酉时(yǒu) 日入 17:00-19:00
戌时(xū) 黄昏 19:00-21:00 一更
亥时(hài) 人定 21:00-23:00 二更
夜子时(zǐ) 夜半 23:00-24:00 三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的别称
序号 时辰 发音 别名
1 夜半 【yè bàn】 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2 鸡鸣 【jī míng】 荒鸡
3 平旦 【píng dàn】 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4 日出 【rì chū】 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5 食时 【shí shí】 早食 宴食 蚤食
6 隅中 【yú zhōng】 日禺 禺中 日禺
7 日中 【rì zhōng】 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8 日昳 【rì dié】 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9 晡时 【bū shí】 馎时 日馎 日稷 夕食
10 日入 【rì rù】 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11 黄昏 【húang hūn】 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12 人定 【rén dìng】 定昏 夤夜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我们现在一天是24小时,而在古时则为12个时辰。24小时是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开始使用;12个时辰则是中国古代一直沿用。为了区分,我们称12个时辰的记法为“大时”,24小时记法为“小时”。慢慢地,钟表普及之后,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是用子丑寅卯等来标记,又分别对应鼠牛虎兔等动物,形象好记。

时辰 北京时间 属相 别名和描述
子时 23:00-00:59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 01:00-02:59 鸡鸣,又名荒鸡,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 03:00-04:59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 05:00-06:59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 07:00-08:59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 09:00-10:59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 11:00-12:59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 13:00-14:59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 15:00-16:59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 17:00-18:59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 19:00-20:59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 21:00-22:59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12时辰(地支)对应动物
12时辰(地支)对应动物

既然说了“十二地支”,不得不提到“十天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被称为“十天干”,简称“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天干的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规律性周期变换,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天干地支相结合就有了六十甲子(干支表)。以此计时,不得不感叹古代人的智慧。

感觉要走远了,突然发现,以前看的易经的内容有回来了,得收住,就不再继续八卦了。

今天就到这里。至少,以后看古装剧、古装小说、历史小说、读古文再也不用担心时间混乱了。*´∀`)´∀`)*´∀`)*´∀`)

 

好诗推荐:

翁卷《乡村四月》

方太古《谷雨》

苏轼《琴诗》

晚春两首

观书有感两首

浪淘沙其一、其二

《浪淘沙》其三、《崇惠春江晚景》

《题花山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