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知#去年腊八,我在陕西榆林的土窑洞里差点把相机掉进粥锅。炕头上的张奶奶正往锅里撒第八把豆子,嘴里数着“红豆暖腰,绿豆清火”,忽然转身给我递枣馍,相机带子一滑,镜头直接怼在了蒸腾的粥面上,拍出张带着米香的朦胧大片。这就是民俗摄影的日常——一半是手忙脚乱,一半是藏在烟火里的意外之喜。
老李是圈里出了名的“节庆追光者”,退休十年,背着相机跑了二十七个省。第一次见他时,这老头正蹲在贵州苗寨的泥地里,举着相机拍姑娘们跳芦笙舞。冲锋衣磨得发亮,裤腿卷着,露出沾着泥的解放鞋,脖子上挂着个搪瓷缸,里面飘着半片茶叶。“你看那银饰晃的弧度,老一辈传下来的讲究,慢了显不出精气神,快了就失了规矩。”他眼睛没离取景器,话却像珠子似的滚出来。
展开剩余57%拍传统节庆就得“钻牛角尖”。拍端午龙舟得提前半个月去河滩蹲点,跟船老大混熟了才能摸到船头;拍中秋祭月要算准月亮爬上山头的时辰,还得防着调皮娃偷供桌上的月饼。前年清明在江西婺源拍“打糍粑”,老李为了拍石锤砸下去的瞬间,愣是在青石板上蹲了俩小时,起来时腿麻得直打晃,差点把相机磕在石臼上。“你看那糯米黏在锤头上的劲儿,就像老规矩,看着软,实则韧着呢。”他边揉腿边嘿嘿笑。
这些年跑下来,明显感觉节庆在变。以前拍小年祭灶,灶王爷像前必得摆上糖瓜,老太太边抹蜜边念叨“上天言好事”;现在超市里卖现成的灶糖,年轻人扫码付款时还不忘刷手机看攻略。去年在山西拍社火,老艺人扎的竹马布满补丁,孩子们却围着电动灯笼转,嘴里喊着“这个会发光”。老李把竹马和电灯笼同框拍下来,说这叫“新旧打架,才有活气”。
民俗摄影的秘诀在“抠细节”。拍春节贴门神得看浆糊里掺没掺糯米,老人说这样“粘得牢,邪祟进不来”;拍重阳登高要拍拐杖头的包浆,那是走了几十年山路的印记。上次在浙江拍冬至裹汤圆,阿婆捏面团的手布满裂口,却能把每个汤圆捏得大小不差,她孙女在旁边用模具压卡通汤圆,祖孙俩的笑声混着蒸汽飘出老远。老李说:“这镜头里装的不是照片,是日子的纹路。”
现在老李有个习惯,拍完就找老人聊天,录下那些“老讲究”。他说怕再过些年,连“冬至要吃圆,来年赚大钱”这样的老话都没人记得了。镜头里的节庆或许会变,但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和智慧,总得有人替时光好好收着。毕竟,每个传统节庆里都藏着我们的根,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根在镜头里继续发芽。
发布于:山西省散户配资下载地址,老牌配资平台,配资怎么玩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