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太极拳界曾涌现一位传奇人物——郝为真(1849—1920)。这位被称为“太极隐宗”的宗师,不仅以“行拳如书,舒展若画”的独特风格名震武林,更因一部《郝为真太极拳摘要》留下了珍贵的修炼心得。民国时期,甚至有武侠小说以他为原型创作,足见其影响力之深。在郝公传抄后世的手稿中,一篇《太极拳的三层功》尤为醒目,文中以“水底—长泅—水面”的意象,将太极拳修炼的进阶之法娓娓道来,堪称太极拳理的“阶梯指南”。今结合郝公原文与当代拳家实践,为读者揭开这三层功法的修炼秘诀。
图片
第一层功:沉如钟扣地,松而不坠的下盘根基
郝公在《太极拳的三层功》中开篇即言:“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如有水之阻力。”歌诀更直白描述:“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中正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习。”这一层的核心,是通过“水中沉立”的意象,练出稳固如桩的下盘。
为何要以“水中”为喻?水的阻力与浮力,恰好对应了太极拳“松沉”与“支撑”的矛盾统一。初练者常误解“放松”为“软塌”,实则郝公所强调的“松”是“松而不懈”——两足踏地如树根扎土,需沉实有力;周身则似被水包裹,每一寸肌肉、关节都需松开,让“气”自然下沉至丹田,形成“上虚下实”的状态。这种“如站水中至项深”的体验,恰似人在齐颈深的河水中站立:下肢被水的压力托住,需微微用力保持平衡,却又不能僵硬;上肢划动时,每寸肌肤都能感受到水的阻力,动作必须缓慢、均匀,否则便会失去稳定。
此阶段的关键是“练腿”。太极拳虽重整体,但“根在脚,发于腿”,下盘不稳则周身无依。郝公弟子曾回忆,郝公教拳时,常让弟子站“金刚捣碓”起势,一立就是半个时辰,要求“膝盖微屈不僵,胯根松沉不夹,脚掌五趾抓地如吸铁石”。这种看似枯燥的练习,实则是在培养腿部的“含劲”——既非硬顶,亦非软塌,而是像弹簧般蓄满弹性。若一味求松至“散”,便如沙土堆塔,稍一受力即垮;若过度僵硬,则如枯木立地,失了灵动。唯有在“松”与“稳”间找到平衡,方能为后续修炼打下根基。
图片
第二层功:腰为车轴转,整劲如泅的转换之妙
待下盘稳固后,修炼便进入第二层。郝公描述此层:“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歌诀更形象:“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轴精神涌,滔滔不断泅水行。”这里的“浮起不著地”并非真的离地,而是形容下盘已练至“脚下生根,身上轻灵”,此时修炼的核心转向“以腰领劲”。
武禹襄曾言“命意源头在腰隙”,郝公的“腰如车轴”正是对此的注解。车轴若不动,车轮便无法转动;腰隙(即腰椎与胯的连接处)若不活,肢体便如断弦之弓。此阶段的“浮游”体验,恰似人在深水中自由泅渡——下肢无需刻意蹬地,仅靠腰部的扭转、折叠,便能带动全身划水前行。太极拳的“走架”(即套路练习)亦是如此:进退、收放、开合,皆由腰隙发起,通过脊柱的“节节贯穿”传递至四肢,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整劲。
如何验证“腰为轴”是否到位?郝公有个妙法:让弟子用手指轻触其腰部,行拳时若手指能清晰感知腰椎的旋转轨迹,而肩、胯却无明显晃动,便说明“腰动带四肢”的火候到了。反之,若走架时肩摇胯摆,动作零碎,便是“肢动带腰”的错误。此层修炼的难点在于“内动”与“外动”的协调——需先在意识中“想”腰动,再让肢体“跟”腰动,久而久之,方能达到“腰转一分,肢动三寸”的圆活。正如郝公弟子所记:“第二层功练到深处,行拳时自觉周身如浸温汤,腰隙似有热流盘旋,一旋一拧间,整个人便如顺水行舟,自然流畅。”
图片
第三层功:轻若履薄冰,神聚如悬的灵妙之境
前两层功成,便进入郝公所言之“第三层”:“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歌诀更警策:“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全身精神须合住,稍微不慎坠水中。”此层的“水面行走”,是太极拳修炼的至高境界——看似轻飘如羽,实则“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看似随意自然,实则“周身一家,无隙可乘”。
为何会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感?郝公在文中引拳经解释:“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心散乱,必至偏倚。”此时的“轻灵”绝非“轻飘”,而是“轻而沉”“灵而整”的统一。“虚领顶劲”是此层的关键——头顶如悬一线,颈椎自然上拔,下颌微收,百会穴与尾闾穴形成垂直线,全身骨骼如串珠般吊起,既减轻了下肢的负担,又让“气”能沿脊柱上行至顶,形成“气贯四梢”的饱满。这种状态下,行拳时便如蜻蜓点水,足尖触水而不沉,身体随势而走,却又“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每一动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劲。
此层最忌“神散”。郝公曾告诫弟子:“第三层功是'养神’之功,而非'练形’之功。”若行拳时心猿意马,或追求“好看”的架子,便会“神气散乱”,轻则动作僵硬,重则重心偏移,如“坠水”般失去平衡。反之,若能“全身精神须合住”,将意识集中于“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两点一线间,行拳时便会自觉“身如空壳,神如灯照”——身体随拳架自然转动,意识却如旁观者般清晰,感知每一丝力的变化,此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化境。
图片
从水底到水面:郝门太极的进阶之道
郝为真的三层功法,以“水”为喻,实则暗合太极拳“阴阳相济”的核心。初层“沉”是阴,“稳”是阳;二层“转”是动,“整”是静;三层“轻”是浮,“灵”是沉。三层功法层层递进,从“练形”到“练气”,最终归于“练神”,完整呈现了太极拳“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修炼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郝公虽未留专著,但他的功法通过弟子口传心授,至今仍在太极拳界影响深远。其子郝月如深得真传,更将郝门太极与武式太极融合,形成了“舒展大方,严谨细腻”的独特风格,成为近代太极拳传承的重要脉络。
从“水底站立”到“水面行走”,郝为真的三层功法不仅是一套修炼指南,更是一面照见太极本质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太极拳的“慢”不是目的,而是“求稳”“求整”“求灵”的路径;太极拳的“柔”不是软弱,而是“松而不坠”“沉而不僵”“轻而不浮”的智慧。正如郝公所悟:“太极三味,不在拳架,而在人心——稳时守得住根,转时牵得动整,灵时收得住神。”这或许,正是太极拳流传百年而不衰的真正秘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下载地址,老牌配资平台,配资怎么玩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