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乾化二年闰五月十五日(912年7月2日)深夜,洛阳皇宫内突然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
这声惨叫的主人,正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手握天下的后梁太祖朱温。
此刻的他,正躺在血泊中,眼中满是不敢置信的神色。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三子朱友珪。
这个曾经从宋州砀山午沟里的农民爬到皇帝宝座的男人,这个背叛过黄巢、灭掉了大唐王朝的枭雄,最终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刀下。
朱温享年59岁,他用背叛起家,最终也死于背叛。
历史似乎在这一刻完成了最终的审判。
时间倒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晚唐时代,看看这个男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血腥的结局。
【一】砀山无赖的逆袭之路
大中六年十二月五日(852年12月5日),在宋州砀山午沟里,一个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农家小院的宁静。
这个孩子就是朱温,在家中排行第三,小名朱三。
朱温的家庭背景颇有些意思。
他的父亲朱诚可不是普通农民,而是个私塾教师,通达《五经》并讲授之,在当地人称"朱五经"。
按理说,这样的书香门第出来的孩子,应该也是知书达理的读书人才对。
可惜世事难料。朱温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亲王氏独自抚养三个儿子。
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日子过得可想而知。王氏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到萧县刘崇家做佣人。
书香门第沦落到这种地步,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落差感,造就了朱温后来的性格。
朱温年少时可不是什么好孩子。史书上说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个标准的"问题少年"。
他经常和一帮地痞流氓厮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没少干。
更有趣的是,朱温和二哥朱存都"勇有力,而温尤凶悍"。
兄弟俩在当地简直就是恶霸一样的存在,"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说白了,就是邻里乡亲都烦他们,见到他们都要绕着走。
有一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日后朱温发达了,衣锦还乡,派使者去接母亲。
王氏听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不敢相信,对使者说:"我家朱三落拓无行,别去做贼死在外面就行,怎么可能当大官?"
连亲妈都这么评价自己的儿子,可见朱温年轻时的名声有多糟糕。
可是,王氏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一直有种预感。
她常常对邻居们说,这个儿子将来要么大富大贵,要么就是死得很惨,绝不会平平庸庸过一辈子。
事实证明,母亲的直觉是对的。
【二】黄巢麾下崭露头角
说到朱温的人生转折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黄巢。
黄巢是山东曹州冤句人,也就是现在的菏泽西南。
这个人的出身倒是比朱温强多了,家里是做盐生意的,算是个商人家庭。
黄巢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才能,善于骑射,通笔墨,能赋诗,还考过进士,只可惜没考中。
考不中科举的黄巢心里憋着一股劲。
他组织了个盐帮,专门走私贩盐,和朝廷的缉私队伍多次发生武装冲突。说白了,就是个武装走私集团的头目。
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另一个盐商王仙芝在长垣起兵造反。
第二年,黄巢也在冤句响应,和子侄黄揆、黄恩邺等八人一起起兵。
这场起义来势凶猛,很快就波及到各地。
消息传到砀山的时候,25岁的朱温正在为生计发愁。听说黄巢的队伍路过附近,朱温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与其在家里受穷受气,不如出去搏一把。
万一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就这样,乾符四年(877年)朱温带着二哥朱存和几个伙伴,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
这个决定,改变了朱温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加入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很快就显露出了自己的本事。
别看他出身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但这家伙有两个致命的优点:第一是胆子大,打仗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二是脑子活,经常能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战术。
更重要的是,朱温特别会做人。
他知道怎么讨上司欢心,也知道怎么收买下属的人心。在那个讲究义气和感情的年代,这种能力特别管用。
短短几年时间,朱温就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迁成为黄巢的心腹大将。
这个提升速度,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火箭式的。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自立为帝,国号大齐。
朱温也因为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这个时候的朱温,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前程似锦。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朱温可能会作为黄巢起义的功臣被载入史册,成为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可惜,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戏剧化。
【三】第一次背叛改变命运
公元880年之后,黄巢起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
攻占长安容易,守住长安却很难。黄巢虽然建立了大齐政权,但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了。
首先是经济问题,长期的战争已经把关中地区搞得民不聊生,税收收不上来,军饷发不出去。
其次是军事压力,唐军在各路诸侯的配合下,对起义军展开了疯狂的反攻。
更要命的是,黄巢本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可以带领农民起义,可以攻城掠地,但要他治理国家、安抚民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朱温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继续跟着黄巢干下去,前景实在不妙。于是,他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
机会很快就来了。黄巢觉得需要有人去同州镇守,一方面可以控制关中东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退路。
朱温主动请缨,黄巢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就把同州交给了他。
黄巢万万没想到,这个决定等于是放虎归山。
朱温到了同州之后,立刻开始了自己的盘算。
经过仔细分析,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黄巢起义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与其等着和黄巢一起完蛋,不如趁早另谋出路。
可是,投靠谁呢?朱温把目光投向了唐朝。
这个想法看起来很疯狂,毕竟朱温刚刚还在和唐军打得你死我活。
但朱温有自己的算盘:第一,唐朝虽然衰弱,但毕竟是正统,投靠唐朝就是站在了正义的一方;第二,他手里有兵有地盘,这就是他的筹码;第三,唐朝正是用人之际,肯定会重用他这样的降将。
更关键的是,朱温对黄巢军的内情了如指掌,这些情报对唐朝来说价值连城。
说干就干。中和二年(882年)九月,朱温派人向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表示,愿意归降大唐。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
唐僖宗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大喜过望。朱
温可是黄巢麾下的得力干将,他的投降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削弱黄巢的实力,还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说不定其他起义军将领也会效仿。
于是,唐僖宗立刻下诏,不仅赦免了朱温的所有罪过,还封他为汴州刺史,特别赐名"全忠",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全心全意,忠于朝廷"。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的一个深夜,洛阳皇宫内烛火通明。
已经改名朱全忠的朱温,正站在唐昭宗李晔的寝宫外。
此时的他,手握重兵,控制着朝政,连皇帝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可他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朱温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要获得这种权力,他还需要跨过最后几道门槛,需要做出一些连他自己都没有完全想清楚后果的决定。
这一夜过后,大唐王朝将彻底走向末路,而朱温也将踏上一条再也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四】从剿灭黄巢到称雄一方
朱温投靠唐朝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就是如何证明自己的"忠心"。
光靠嘴上说是不行的,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而最好的证明方式,就是亲手消灭自己的老东家——黄巢。
这对朱温来说,既是机会,也是考验。
说是机会,是因为剿灭黄巢可以让他在朝廷中一步登天;说是考验,是因为这意味着他要亲手杀死曾经的战友和恩人。
不过,朱温显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其他的什么情分、义气,都是可以牺牲的。
公元883年,朱温开始配合唐军,对黄巢起义军展开全面进攻。
由于对黄巢军的内情了如指掌,朱温的攻击异常有效。
他知道黄巢军的弱点在哪里,知道他们的粮草储存在什么地方,甚至知道黄巢的行军路线和作息规律。
有了这些情报,唐军如虎添翼。黄巢起义军在朱温的"配合"下,很快就陷入了绝境。
公元884年6月,走投无路的黄巢在山东泰山附近自杀。这个曾经差点推翻大唐帝国的农民起义领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传奇而悲壮的一生。
黄巢死后,朱温亲自带人去收拾残部。
面对那些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朱温的表情异常冷漠。
他下令,对于那些不愿意投降的起义军残部,一律格杀勿论。
就这样,朱温用老战友们的鲜血,为自己换来了唐朝朝廷的信任。
剿灭黄巢之后,朱温在朝廷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唐僖宗对这个"忠臣"大加赞赏,不仅给他加官进爵,还把更多的兵权交给他。朱温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控制了以汴州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
但朱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名义上大家都是大唐的臣子,实际上却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朱温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自己扩张实力的绝好机会。
从公元885年开始,朱温开始了他的扩张之路。
他的策略很简单:能打就打,能拉就拉,能骗就骗。总之,不择手段地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朱温先是吞并了周围的几个小军阀,然后把目标对准了更大的对手。
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他既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会在谈判桌上尔虞我诈。更重要的是,他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总能出其不意地给对手致命一击。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朱温的狡猾。当时有个叫时溥的军阀控制着徐州,实力不容小觑。
朱温知道硬打不一定能赢,于是想了个办法。他先是派人去和时溥谈和,表示愿意结盟。
时溥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结果朱温趁着时溥不备,突然发动攻击,一举拿下了徐州。
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但朱温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只关心结果。在他的字典里,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用的。
公元895年,朱温在兖州大败另一路诸侯朱瑾,彻底控制了山东地区。
公元901年,他又在河南打败了李克用的河东军,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到了公元904年,朱温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北方,手下兵强马壮,财力雄厚。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完全控制了唐朝的皇帝和朝廷。
这个时候的他,名义上还是大唐的臣子,实际上已经是北方的霸主。
【五】血腥篡唐路上的疯狂屠杀
控制了唐朝皇帝之后,朱温并没有马上称帝。
他知道,时机还不够成熟。要想顺利篡位,还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天复三年(902年),朱温以护送皇帝为名,将唐昭宗从长安迁到了洛阳。
表面上是为了皇帝的安全,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他。
在洛阳,唐昭宗彻底成了朱温的傀儡,一举一动都要看朱温的脸色。
可是,朱温很快就发现,光控制皇帝还不够。
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朝廷重臣,始终是他的心腹大患。这些人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背地里却议论纷纷,有的甚至暗中策划要除掉他。
朱温决定来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天佑元年(904年)八月,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传来:唐昭宗李晔突然驾崩了。官方的说法是病死,但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朱温随即立唐昭宗13岁的儿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
杀死唐昭宗之后,朱温并没有停手。
他觉得,那些皇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麻烦,于是决定斩草除根。
公元905年二月,朱温指使下属在九曲池摆下鸿门宴,勒杀了李柷的九个兄弟。
这些皇子中最大的不过十几岁,最小的才几岁,但朱温毫不手软,全部杀死。
杀死皇子之后,朱温的目标转向了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朝廷重臣。
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对他唯命是从,但朱温知道,他们内心深处瞧不起自己这个"泥腿子"出身的暴发户。
朱温的谋士李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李振自己就是屡次科举不第的落第书生,对那些门第高贵的士大夫恨之入骨。
他对朱温说:"这些人平时自命清流,不如把他们投到黄河里,让他们变成浊流!"
这个建议正合朱温的心意。
天祐二年(905年7月5日),朱温以商议国事为名,将左仆射裴枢、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兵部侍郎王赞等三十多名朝廷重臣召集到滑州白马驿。
这些大臣还以为真的是来开会的,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
朱温事先安排好了刽子手,一夜之间将这三十多名重臣全部杀死,然后把尸体投入黄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驿之祸"。
经过这次大屠杀,朝廷内出身于高门望族的大臣几乎被清理一空。从此以后,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朱温。
清除了所有的反对力量之后,朱温觉得称帝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六】后梁皇帝的残暴统治与悲惨结局
公元907年5月12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被历史记住的日子。
在朱温的逼迫下,13岁的唐哀帝李柷正式下诏禅让帝位。朱温接受禅让,建立后梁,改国号为"梁",自立为帝,改名朱晃。
就这样,延续了近300年的大唐帝国正式宣告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动乱时期。
朱温也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开创新朝代的皇帝。
不过,朱温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舒坦。
他的后梁政权只是控制了中原一带,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强大的藩镇不服他的统治。
特别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了父业,在山西建立了后唐政权,一直与后梁为敌。
更重要的是,朱温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
他完全靠武力和恐怖来维持统治,没有什么深厚的民心基础。这样的政权,注定是不会长久的。
当上皇帝之后的朱温,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虐和多疑。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皇位来得不正,他总是担心别人会效仿他的做法,把他从皇位上拉下来。于是,他开始疑神疑鬼,对任何可能的威胁都要斩草除根。
首先遭殃的,是那些曾经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
朱温担心这些人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于是开始有计划地清除他们。
有的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有的是在宴会上被毒杀,还有的是被派去执行必死的任务。
短短几年时间里,那些曾经和朱温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几乎死得一干二净。
除了老兄弟,朱温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放过。
他怀疑自己的儿子们有异心,于是经常以各种理由处罚他们。有时候甚至会亲自动手打儿子,下手之重,让旁观者都不忍直视。
更令人不齿的是,朱温还有一个恶劣的癖好——他喜欢霸占别人的妻子。
不管是大臣的妻子,还是将军的妻子,只要被他看中了,就必须乖乖地"献"出来。如果有人敢反抗,等待他的就是灭族的命运。
最过分的是,朱温甚至连自己儿子们的妻子都不放过。这种违背人伦的行为,连当时的人都感到无法容忍。
在朱温的暴政之下,后梁朝廷人人自危。
大臣们每天上朝,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将军们虽然手握兵权,却不敢有任何异动,因为一旦被朱温怀疑,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朱温越是残暴,反抗他的力量就越强。
各地的军阀纷纷起兵反梁,就连他自己的儿子们,也开始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怨恨。
【七】父子相残的血腥终局
公元912年,60岁的朱温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
作为一个通过武力夺取天下的皇帝,朱温很清楚,自己的江山能不能传下去,关键在于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朱温一共有多个儿子,其中长子朱友裕早年就被他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
现在,朱温面临着在剩下几个儿子中选择继承人的难题。
按照常理,应该是朱友珪继承皇位。朱友珪是朱温的第三子,但由于前面的哥哥们都已经死了,所以他实际上是长子。可
是,朱温却更倾向于让朱友贞做接班人。
朱友珪的身世有些特殊。他的母亲原本是一个营妓,朱温在亳州的时候临幸了她,结果怀了孕。
朱友珪出生后,朱温给他取小名"遥喜",意思是远方传来的喜讯。虽然朱温后来把朱友珪接回了汴梁,但始终没有把他当作嫡子看待。
相比之下,朱友贞的母亲地位较高,而且朱友贞本人也比较聪明,深得朱温喜爱。
在朱温看来,朱友贞比朱友珪更适合做皇帝。
这个决定彻底激怒了朱友珪。他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合法的继承人,凭什么要让给弟弟?更让他愤怒的是,父亲朱温的种种暴行已经让他忍无可忍了。
特别是朱温霸占儿媳妇的行为,更是让朱友珪感到奇耻大辱。
朱友珪的妻子张氏就曾经被朱温强行占有。这种屈辱,让朱友珪恨不得立刻杀死这个禽兽不如的父亲。
机会终于来了。
乾化二年闰五月十五(912年7月2日)这一天,朱温因为身体不适,提前就寝。
朱友珪得到消息后,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他召集了几个心腹,悄悄潜入了朱温的寝宫。
朱温听到响声,从床上坐起来。看到是自己的儿子,他先是一愣,然后就明白了什么。
朱友珪没有说话,直接拔出了腰间的佩刀。朱温想要逃跑,但已经来不及了。几刀下去,朱温就倒在了血泊中。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
临死前的朱温,眼中满是不甘和恐惧。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死得如此凄惨。
朱温死后,朱友珪立刻登基称帝。
可是,他的皇帝梦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朱友贞和其他几个兄弟很快就联合起来,以"为父报仇"的名义起兵讨伐朱友珪。
公元913年3月27日,朱友珪在一场内战中被杀,朱友贞登基为帝。
可是,朱友贞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汴梁,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就这样,朱温辛辛苦苦建立的后梁王朝,仅仅维持了16年就彻底灭亡了。他的儿子们,也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历史用这种方式,为朱温的一生做出了最终的审判。
这个靠背叛起家的人,最终死于背叛;这个用残暴统治天下的人,最终死于仇恨;这个不认亲情的人,最终被最亲近的人抛弃。
朱温的故事,成了"恶人自有天收"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有底线;做事,一定要讲良心。那些以为可以靠阴谋诡计获得成功的人,最终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恶人自有天收,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散户配资下载地址,老牌配资平台,配资怎么玩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