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01夏海: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
02王中翼:最成功的劝导
03徐昌才:《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美学意蕴与六个“三”
04熊笃:文势曲折动人,叙议妙合无痕
05汇评
06原文及译注
01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辑。《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有十二国策三十三卷,分别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排列。《战国策》是一部史学名著,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图景,是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战国策》还是一部优秀散文集,文笔优美,语言流畅,描写人物绘声绘色,阐述道理善用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寓言早已作为成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结构和日常行为。清代学者认为,《战国策》的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未尝离事而言理”。《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讲的是齐国宰相邹忌以自己身边琐事作譬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接纳臣民意见和修明政治的故事。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不已、动荡转型的年代,这既为英雄豪杰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又为当时文人学者创造了展现才华的机会。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士人通过游说献上奇谋异策,以赢得诸侯王的青睐和重用。然而游说君王并非易事,且是件危险的事情。《韩非子·说难篇》把君王比喻为龙,“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意思是,龙的脖子部位有逆鳞,谁动了逆鳞就会被龙杀之;君王也有逆鳞,大多说客都因动了逆鳞而引起君王震怒,甚至招惹杀身之祸。游说进谏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君王一般不愿意听直言、诤言和良言。《史记》记载,邹忌并非君子,却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士人,曾经利用鼓琴劝告齐威王,得到赏识而重用,被任命为宰相。邹忌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很讲究规劝齐威王的方式,这叫作“讽谏”,寓委婉严正的劝告于生动贴切的比喻之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百余字,生动刻画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邹忌是个美男子,“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天早上起来,邹忌对着镜子,拿自己与齐国最美的男子徐公比较,受到其妻、妾和客的赞誉。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他与徐公在一起,感到自己远不如徐公美貌,经过思考之后,明白了自己受到妻、妾和客赞誉的原因。第二段叙述邹忌利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向齐威王说明容易受到赞誉的道理,劝告齐威王要广开言路,以利于听到真话,看到真实情况,避免受蒙蔽。第三段叙述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王曰:善”,并下令大开言路,使国家强盛起来,邻国羡慕,“皆朝于齐”,收到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
品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既看到了邹忌进谏与齐王纳谏的和谐统一,又体悟到进谏与纳谏的复杂关系。谏是进言的一种方式,意在规劝他人,在中国古代,实际演变为臣子规劝君王的一种进言方式,意在规劝君王改正缺点、纠正失误。谏涉及臣子与君王两个方面,对于臣子来说是进谏,对于君王来说是纳谏,从而形成进谏与纳谏的关系。进谏与纳谏可以演化出多种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说,就是两种形式,要么矛盾统一,君王接受了臣子的意见建议;要么矛盾对立,君王拒绝了臣子的意见建议。无论统一还是对立,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作为进谏者,其内容是否正确,采取的方式是否合适;作为纳谏者,其心智是否聪慧,胸襟是否开阔,都会影响到君王接受规劝的程度,影响到进谏与纳谏关系的变化。总的来说,君王掌握着主动权和主导权,纳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君王能够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并以宽广的心胸来求谏纳谏,而不要畏谏拒谏。邹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以小喻大”,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普通小事,通过分析思考,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推演延伸,从生活中的道理感悟出政治上的道理,这就是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纳谏要有自知之明,这是纳谏的基本前提。没有自知之明,就不愿纳谏,不会听取不同意见和看法。设想一下,邹忌没有自知之明,他能看到自己不如徐公美貌吗?!因此,清醒是自知之明的内在要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清醒是要认识到人的缺点。无论多么完美的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清醒是要认识到人的能力局限。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多么高强,总会有能力比他更强的人;即使他的综合能力很强,也会有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超越他。清醒就是要像《老子》说的那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不自我表现,耳目就能聪明;不自我标榜,威望反而能彰显;不自我矜伐,有利于事业成功;不自我夸耀,就可以成为主导。邹忌在自己的相貌问题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清醒,也就是做到了自知之明。求实是自知之明的重要条件。求实的关键是不要轻信别人的溢美之词。一般而言,对于批评的声音和逆耳的言论,不会有轻信问题,只会有愿意听或不愿意听的情况。对于溢美之词,就有可能产生一个轻信的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喜欢听溢美之词,喜欢听好听的话。许多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现象,说些好听的话给别人听。邹忌遇到的正是这种情况,当他问妻子,他与徐公谁更美时,他的妻子说了好听的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问小妾,小妾也说了好听的话,“徐公何能及君也”;问客人,客人还是说了好听的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好在邹忌是一个求实之人,他没有飘飘然,没有轻信这些溢美之词。“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肯定听到过这方面的议论,因而他不轻信,要反复问妻、妾和客人;即使听到妻、妾和客人众口一词的赞誉,仍然没有轻信,而是要与徐公直接比较一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这还不够,邹忌又对着镜子作了一番比较,“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至此,邹忌完全认清了事实,了解了真相,没有被溢美之词所蒙蔽。理性是自知之明的高级形态。所谓理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邹忌没有停留在与徐公比较和发现真相,而是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妻、妾和客人为什么说好听话而不说真相的原因,这就是理性精神。“暮,寝而思之”,意思是,邹忌晚上睡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而在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深思和理性分析,邹忌找到了其妻、妾和客人溢美之词的原因,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的理性精神不仅表现在对生活中一件小事的认识,而且表现在拓展延伸到对政治现象的认识。令人敬佩的是,他敢于把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进谏于齐威王,当面指出齐威王受到蒙蔽很多。“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纳谏要广开言路,这是纳谏的重要举措。言路不开,是不可能听到不同声音的,那纳谏就成了一句空话;言路半开,只能有选择地听取一些不同意见建议,那纳谏也是半心半意,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听到真言、诤言和良言,才能达到纳谏的目的。齐威王是一个广开言路的榜样,当他接受邹忌的讽喻后,“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意思是,齐威王下达命令说,各级官吏和民众,如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上书劝谏寡人过失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合议论,而传到寡人耳中的,受下等奖赏。分析这段记叙,我们可以感悟到广开言路的丰富内涵。从对象而言,广开言路不能局限于官员队伍。因为官员的命运掌握在君王手中,这使得他们一般不敢说出不同意见;即使有些官员敢于进言,能够说些不同意见,但也会顾及君王的面子,不敢和盘托出,只会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从而使得进谏的效果大打折扣。官员是君王决策的执行者,与君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官员提出不同意见,不仅会得罪君王,实际上还可能是否定自己的工作和业绩,这使得他们不愿说出不同意见。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谏臣,邹忌可以算一个,最著名的则是唐朝的魏征。史书记载,魏征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有时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但唐太宗还是容纳了他,甚至表彰说:“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这说明广开言路不局限于官员,并不是不包括官员。最重要的是,广开言路必须包括老百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老百姓最知道政策的得失,让老百姓评判,听老百姓意见,才是真正的广开言路。从内容而言,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决策是公共决策,任何决策都与公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就要求广开言路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一部分政策,而应是所有的公共政策,尤其是那些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政策,而应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政策,都要征求相关方面的建议。从过程而言,决策是一个完整链条,包括酝酿、决定、执行、反馈、修正等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广开言路。在酝酿环节,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在决定环节,要尊重决策层每个成员的意见;在执行环节,要特别听取受众的感受和意见;在反馈环节,既要听取内部监督的意见,更要听取外部监督的声音;在修正环节,要按照决策程序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从形式而言,《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出了面陈、上书和街议三种形式,还是比较齐全的。但齐威王似乎更欣赏面陈这种形式,给予了上等奖赏。如果进行深入分析,面陈比较适用官员和身边工作人员,街议比较适用公众和老百姓,而上书是既适用官员又适用公众,看来齐威王是在鼓励官员进谏。这有一定的道理,官员既参与制定政策,又参与执行政策,如果他们能够坦陈己见,就会对修正完善政策有更大的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纳谏要闻过则改,这是纳谏的主要目的。纳谏的基本功能是纠错改过,帮助改正错误,避免工作过失。如果不能闻过则改,那纳谏就毫无意义。据史载,齐威王是战国时期一个有作为的君王,在位三十六年,目光远大,重视人才,善于听取臣下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虽然没有直接描述齐威王是怎样纠错改过的,但也间接证明了齐威王是一个闻过则改的典范。这就是将齐威王纳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意思是,齐威王刚刚下达求谏令时,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里就像市场一样热闹。由此可见,当时群臣对朝廷和齐威王还是有不少意见的。第二阶段是“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即几个月后,断断续续地间或有人进谏了。这说明齐威王不但听进了不同意见,而且对朝政作了不少改进,群臣的意见就少了。第三阶段是“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意思是,一年以后,即使还有人想进谏获奖,却没有什么意见可提了,这进一步证明齐威王做到了闻过则改。《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没有具体描述齐威王改过的内容,但对于君王来说,主要失误不外乎决策、用人和自身三个方面。首先要关注的是决策失误,因为政策是指导全局的,一旦失误,势必危害全体利益,引发民众不满,轻则造成社会不稳,重则颠覆政权。所以,君王闻过则改,重点是改正决策的失误。在决策内容方面,纳谏就是要充分掌握资料,弥补决策信息的不足,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在决策实施方面,纳谏就是要发现政策实施中的失误,确保正确执行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在决策反馈方面,纳谏就是要发现原先考虑不
够周全的地方,进一步修正完善正在执行的政策,有的错误决策要停止执行。其次要关注的是用人失误,因为用人既关系到官员队伍建设,又关系到政策的执行。用好一个人,不仅可以树立良好导向,引导官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而且可以调动其他官员的积极性,共同实施好政策。更重要的是,用人从来就是为执政服务的。官员既是君王执政的支撑,又是实施政策的组织保障。建设一支素质高、形象好的官员队伍,有利于维护君王的政权,有利于决策的执行和实施。所以,君王闻过则改,绝对不能疏忽用人问题,而要努力改正用人的失误。再次要关注的是自身失误。君王是与国家连为一体的,君王自身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即所谓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就要求君王切实做到言语正当、行为正派和办事公正,避免自身的失误。所以,君王闻过则改,一定要改正自身言行的失误。闻过则改,是纳谏的主要目的,谁做到了闻过则改,谁就有收获。齐威王做到了闻过则改,他就得到了很大的政治好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进谏与纳谏,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对矛盾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作用,则是毫无疑问的。唐太宗甚至认为纳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他看来,隋王朝的灭亡就在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拒谏饰非,特别是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启示对象主要是领导者,就是要求领导者能够纳谏,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能够纠错改过。“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纳谏利国利家,益处甚多,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纳谏态度。纳谏不要怕自尊心受到损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很恼火,更加固执己见,这是因为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但与事业相比,自尊心是非常渺小的。为了事业成功,领导者就要积极纳谏,真心纳谏。纳谏不要怕与有棱角的人相处。喜欢提意见的人,总是有棱角的人。戴高乐曾经说过:“基本上我只喜欢反驳我的人,可是我与这些人很难处。”这说明与有棱角的人相处是件难事。但对于事业而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领导人善于纳谏,就要善于与有棱角的人相处。纳谏不要怕丢失权威。真正的权威不是建立在乾纲独断,而是建立在集思广益;不是建立在错误决策,而是建立在正确决策;不是建立在说了算,而是建立在说得对。纳谏是说得对和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因而更有利于树立领导者的权威,这就是科学的权威、理性的权威和人格的权威。
——夏海《品读国学经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6
02最成功的劝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读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天性喜欢听好话,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所以即便是“忠言”,也会让人“逆耳”。因为忠言必定是真话,真话必定要说问题、挑毛病、提建议,所以就很难动听。勇于进言与善于纳谏这个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摆在君臣、长幼面前的一道难题,考验着双方的品格和智慧。特别是对于进谏者一方而言,由于身份、地位、权力等的弱势和从属关系,为取得“利于行”的效果,除了忠诚与勇敢之外,更需要讲究“进尽忠言”的艺术,讲究说话的技巧。
进言劝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谏,一种是婉谏。顾名思义,直谏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规劝国君、尊长改正错误。历史上,诸葛亮《出师表》、魏徵劝谏唐太宗、海瑞劝谏嘉靖皇帝,都以直谏著称,《曹刿论战》也属于直谏。婉谏就是委婉含蓄地指出问题,规劝国君、尊长改正错误。直谏和婉谏各有各的好处,不宜一概而论,但是根据常情常理,婉谏显然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更能达到劝谏的效果,但是也更需要技巧。《战国策》中记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可谓是史上最聪明最巧妙的一次婉谏,就其效果而言,也可说是最成功的一次劝谏。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的精彩言论而著称。本文选自其中记载齐国历史的《齐策》。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概括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进谏的邹忌是齐国大臣,纳谏的齐王是齐威王。
我们先看“邹忌讽齐王”。注意“讽”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不是现在的嘲讽、讽刺,而是委婉劝谏的意思。话说齐国有两个美男子,一个是住在城北的徐公,一个就是邹忌。邹忌身长八尺,外表英俊,但是到底自己跟徐公相比怎样呢?他想听听别人的评价。于是,有一天他一连问了三个人,然而三人都一致认为他更美更帅,他心里有点不相信。第二天他正好遇见徐公,仔细一看,他觉得还是没有徐公“帅”;拿起镜子再看自己,觉得更是差远了。邹忌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也很善于思考的人,他不禁沉思起来:明明自己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三人都没说真话呢?那三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他回想起三人回答的时候,语气神态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是妻子,显得非常的亲热肯定;第二个是小妾,就显得有些畏惧拘谨,话中带有讨好的味道;第三个是客人,他正好有事相求,他的回答显得既随意轻率又带有奉承之意。哦!他恍然大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听到真话还真不容易啊,要是轻信他们的话,还真以为自己完美无缺,真是齐国第一美男子呢!
邹忌进一步想到,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在一件这样的小事上尚且如此,要是一国之君呢?岂不是……他茅塞顿开:自己早就想给国君进谏要修明政治,不要听信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奉承话,可一直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现在自己的这个经历不正是一个绝好的类比吗?虽然一个是家事,一个是国事,似有天壤之别,但治家如治国,其中的道理却惊人地相似啊!
于是他朝见威王,先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随后话锋一转,说:我明明不如徐公,可我的妻子偏爱我、小妾惧怕我、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异口同声说我美于徐公。我差点被他们蒙骗了。因此我联想到我们齐国这么大,想到君王您地位那么高,您的妃嫔、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大臣们没有不敬畏您的,全国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他们对您说的会是真话吗?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啊!
邹忌现身说法、用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如与人细语叙家常,娓娓动听,很自然地引起威王的兴趣,拉近距离,认真听讲。然而他精心而巧妙地把治家与治国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妻、妾、客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全国百姓一一对应,两两对比;三个对比实际暗中归结为一个对比——自己与齐威王,于是最终由自己听不到真话推论出齐王必定受蒙蔽的结论。千回百转,到此水到渠成。一个治国的大道理从一件轻松的家常小事和盘托出,贴切自然,透彻易懂,表面上没有一句劝谏威王要广开言路之类的话,但呼之欲出,不言自明。邹忌的讽谏确实高明至极。
当然,道理再正确、说得再巧妙,还得看对方的悟性和气度了。所幸的是,邹忌这位忠诚的能臣遇到了一位开明的贤君。齐威王是个聪明人,平常就很喜欢“隐语”,就是不喜欢说话太直接,喜欢听委婉有趣的话。据史载,他继位之初,沉迷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谋士淳于髡于是以隐语进谏:“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齐国大治,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邹忌善于进谏,不但体现在方法之巧、语言之妙,还在于他是有针对性的。他必定了解威王有修明政治的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而齐威王的表现可谓“异曲同工”,他的领悟和对邹忌的赞赏尽在一个“善”字之中。
于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要他们只说真话,专门挑错。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无所顾忌大胆讲真话了,于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还时不时有人来提建议,直到一年以后,才终于挑不出什么过错了。由此可见,邹忌当初“王之蔽甚矣”的判断完全正确。而威王的措施也成效显著,他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为政清明,齐国一年之内就实现大治,一下威名大振,轻而易举地让燕、赵、韩、魏等国臣服朝见。一次的讽谏,带来这么巨大的成效,还真难找出第二个事例呢,当然,这也与齐威王悟性高,知错能改而且坚持贯彻不无关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缺点,人人都可能遇到要给别人提建议和别人给自己提建议的情况。《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一要看对象,二要讲究艺术;而当别人给自己提出批评意见时,应当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团队、企业、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善莫大焉。
——王中翼《初中生必读文言文精华品鉴》
0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美学意蕴与六个“三”
《战国策》里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插曲,本来是邹忌用以设喻说理,感化齐王的一种手段。《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具体记叙了这件事情。邹忌以自身的生活经验设喻,通过类比联想,向齐王阐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为政必须善于纳谏。撇开故事的社会意义不论,如果我们能从审美判断的角度来仔细地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则故事蕴含了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故事中的妻、妾、客人的审美判断和邹忌对自身美丑的审美判断告诉我们:主体一旦以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对象,就不可能对客体对象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反而误解乃至歪曲了美。纯粹的审美判断必须排除实用功利等私心杂念的心理考虑,换言之,纯粹的审美判断是一种超功利的鉴赏判断。很明显,邹忌的妻子认为邹忌比城北徐公美,是因为她偏爱他,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理性的分析和翔实的事实早已证明,这种偏见式的审美判断实质上是一种附庸性的审美判断,即在这里与其说妻子认为丈夫美还不如说妻子偏爱丈夫恰当,美的判断是附庸在偏爱的情绪之中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偏爱和敬重当然会说他美;而实际上丈夫美不美,那还是另一回事。可见,以混杂功利私念的眼光来审视客体对象,是不可能对对象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的。可以说,妻子对丈夫的偏爱是一种情感倾向,情感私念,至于说邹忌的妾和客人都以为邹忌美于城北徐公就更为明显了。同样道理,妾害怕邹忌,所以当邹忌问她自己与徐公谁美时,出于逢迎谄媚的考虑,她当然言不由衷地作出错误的审美判断。客人因为有求于邹忌,所以也只能附和吹捧邹忌美于徐公。
妻、妾、客人的审美判断告诉我们,纯粹的审美鉴赏是不能夹杂任何私心杂念的,主体只有经历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体验,才能对客体作出正确的鉴赏判断。事实上,邹忌对自身体貌的审美判断正是如此。他窥镜自视,仔细体察,摒弃个人私心杂念,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显然,邹忌的鉴赏判断不带任何功利私心,他只是一本正经地、客观公允地、非功利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与徐公暗自比较,经过这样一番非功利的审美思考,他才可能对自身相貌的美丑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其次,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条美学原则,即美是在对象间的相互比较映衬中显现出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美一定要在对象的相互映衬中才能显现出来,而是说,美如果能处于对象的一种比较映衬的状态之中,则更能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美与美的比较,美与丑的映衬,相得益彰,美者更美,丑者益丑。其实,故事中邹忌的美也是在与城北徐公的美的比较中才显得大为逊色的。倒过来,城北徐公也是在邹忌的映衬下才更见其俊美风流的。试想,在邹忌和城北徐公二人中,如果随便缺少其中一人,那么,他们的美的差异程度还能这样鲜明显豁吗?这是美与美的比较,当然,还有美与丑的比较,丑与丑的比较,效果类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如此。敲钟人卡西摩多外貌奇丑而心灵高尚,他的养父、巴黎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灵魂卑劣,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生性贤淑,心地纯真,她的情人法比斯衣冠楚楚而生性轻浮,是一个鲜明对照;里表皆美的艾丝美拉达同内丑外美,企图占有她的克洛德,更是鲜明的对比;而外丑内秀的卡西摩多同表里如一的艾丝美拉达则是在外貌上形成奇特对比。小说就是通过人物从外貌到心灵的这种错综复杂的美丑对比及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冲突,表达了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在读者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比较映衬,相得益彰是现实生活和艺术创造中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
最后,从故事所描述的众人的审美判断的语言中,我们也能看出,审美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种模糊判断。邹忌爱妾、妻子和客人的审美判断语言分别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自己的审美判断语言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一系列判断语言的表意都是飘浮不定,模糊不清的。徐公怎么不如邹忌美呢?邹忌的爱妾说不清所以然。“君美甚”,邹忌比徐公美多少呢?他的妻子也说不清。“又弗如远甚。”自己比徐公的美差多少呢?邹忌自己照样说不清。可见,审美判断是一种糊模判断。虽然美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对美的判断却渗透了主体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却是无法精确计算的,因此,作为一种掺杂主体情感体验的审美判断其实是一种模糊判断。我们可以说,张三比李四高5厘米,也可判断张三比李四漂亮,但谁也无法知道张三比李四漂亮多少,相反,谁一旦提出这个问题,人们反而会笑话他。我想原因也正在于审美判断的模糊性。这样,结合人们早已确证的审美事实即审美判断又是一种明晰性判断来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审美判断是明晰性和模糊性的辩证统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六个“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运用简洁精炼、朴素晓畅的文笔刻绘了一个足智多谋、娴于辞令、忧君爱国的谋臣策士邹忌的形象。不管是邹忌的发问思考、类比联想,还是妻妾客人的察言观色、随机应答,也不管是齐王的悬赏纳谏,还是诏令下达后的进谏效果,这些描写、议论都别具匠心地运用了“三叠法”,使文章的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匀整对称、浑然一体的圆满隽美。抓住“三”字做文章,可以提纲挈领,轻而易举地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旨,下面分述如下。
“ 三问”、“三答”见性情
文章开篇描述邹忌和徐公比美的家庭琐事,邹忌对自己的“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心存疑虑,便想通过他人的眼光和评判来了解或确证自己和徐公到底谁美。文章写了他一连两天对妻、妾、客人的发问。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吾与徐公孰美?”“三问”内容一样,都是询问对方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可是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发问的对象、心境、时间不一样,问话里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口吻语气也就有所不同。对妻子的发问是在“朝服衣冠,窥镜自视”之后,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问话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对妻子充满了亲昵无间的感情;对妾的发问是在“忌不自信”,稍作思考之后发出的,有一种求实求真、反复印证的意味,口吻和感情是严肃庄重的;对客的发问是在时间经过了一天,客人来了之后,邹忌与客人闲聊漫不经心的发问,语气比较平淡随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勾画出邹忌对自己的美丽形象由自信得意到将信将疑再到不太自信的微妙的心态变化过程。细腻逼真,活灵活现。妻、妾、客三人身份不同,回答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基本相同,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但是语气、口吻和感情色彩却不一样。妻的回答用了反问句兼感叹句,而且还有“君美甚”的强调,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烈赞美,她为夫君的美丽绝伦而骄傲自豪,其爱恋之心、得意之态宛然可睹;妾的回答和妻相比少了一句“君美甚”,简单重复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有一点言不由衷,出于敬畏丈夫而不得不说,小心谨慎,不太自然;客的回答是陈述语气,貌似客观如实的评价,不带感情色彩,其实,越是冷静客观,越能看出客人有求于人,阿谀奉承之意,真可谓老谋深算而不动声色。三个人由于身份不同,心态不同,目的各异,形之于外的答话措辞、句式、语气、口吻、感情色彩也各不一样,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势而造的声态口吻微妙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情神态,活画出情趣各异的人物形象,真要为《战国策》的写情摹态的艺术拍案叫绝!
“三思”、“三比”见智慧
妻、妾、客人异口同声的赞美、歌颂并没有让邹忌自鸣得意,忘乎所以,相反,等到“明日”,徐公来,邹忌再三观察对比,思考分析,才明白自己的处境和问题的答案,文章写了邹忌的“三思”:一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二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前面两次反思均以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为事实基础,得出“自愧不如”而且“弗如远甚”的结论。第三次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在思考,我和徐公到底谁更美,妻、妾、客人为什么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他们说的是真话吗?为何答案惊人的相似?……经过一番艰难而深刻的思考,他终于明白,妻、妾、客人认为他比徐公美的真实原因:妻偏爱他,妾敬畏他,客有求于他。他们可是各怀打算而异口同声啊。其实,邹忌远不如徐公美,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他受骗了!妻、妾、客出于各自的感情和心思都蒙骗了他。邹忌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才终于发现这一点。这“三思”的描写从行为情态到语言心理,充分表现出邹忌遇美不惊、头脑冷静、求真务实、注重反思的良好品质。他不仅形貌美丽,他还有一颗力排众议、独立思考的美丽头脑,他的深思熟虑,他的观察感悟充分表现出他的智慧。
如果说比美“三思”还是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角度来刻绘邹忌的睿智的话,那么,入朝进谏,三次类比联想,则是从忠君爱国的家国大事的角度来凸显邹忌的智慧才华和优良品质。课文描写了“三比”。(邹忌)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从“闺房小事”到“国家大事”,巧妙联想,有机联系,类比推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臣之妻私臣”想到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次类比联想,表明齐王遇到的情况和自己的处境非常相似,最后有力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迂回曲折、委婉含蓄而又情趣别致的说理方式当然容易为齐王所接受,说得齐王心花怒放,大呼“善”。这“三比”的描述不但凸显了邹忌的巧比妙喻,联想推理的过人智慧,也体现了他深谋远虑、忠君爱国的良好品性,真可谓“一箭双雕”,恰到好处!
“三赏”、“三谏”见胸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了刻绘主人公邹忌这个形象之外,还通过“三赏”、“三谏”的情节展开刻画了贵为君王的齐王难能可贵的品格——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坦诚大度,治国有方。齐王听取邹忌的进谏,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励精图治,真抓实干,立马采取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实际措施。课文写了齐王下令“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悬赏纳谏,不惧“面刺”、“谤讥”而广开言路,显示了齐王的宽宏大量和治国心切。面刺,当面指责,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合,朝堂或集市,公开议论批评君王的差错得失。这样不顾君王的威严体面,这样无所顾忌的评头论足,这样猛烈过火的指责朝政,齐王不是雷霆大怒,论罪问斩,而是当众奖赏,善纳雅言,颇有君临天下、胸怀大海、心比天宽的气魄雅量。对比纣王荒淫残暴,把直言进谏的比干剖腹挖心;昏庸愚昧的楚王把忠贞耿直的屈原贬官流放,我们不能不惊赞齐王的海阔天空的胸怀气度和治国有为的眼光气魄。
如果说“三赏”是直接体现齐王的胸怀气魄的话,那么“三谏”的描写就是间接表现齐王的气度品格。紧随“三赏”之后,文章又写了“三谏”(三种进谏的情况及结果)。“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悬赏纳谏的诏令刚刚下达,朝廷内外,王公大臣,争先恐后,进谏君王,表现一种竭尽忠智,为国分忧的热情;几个月之后,进谏人数锐减,只是断断续续偶尔有人进谏,说明政治清明,国泰民安,齐王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一年之后,人们即便想再说什么,也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批评、指责的了。可见,齐王广纳雅言,致力国政,已经把国家治理得几近完美无缺(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笔法),及至最后,国富民强,声名远播,燕、韩、赵、魏纷纷前来朝拜齐王。可以说,齐国的声威不依靠穷兵黩武,杀伐争夺,而是依靠日益强大的国力和深得人心的声威征服了诸侯各国。这些“三谏”情况描写,无一不是齐王谦逊礼贤,善纳忠言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齐王的智慧谋略和宽宏大量。
——徐昌才《语文里的经典:一生必读的文学名篇》,新华出版社,2016.4
04熊笃:文势曲折动人,叙议妙合无痕
邹忌是齐国有辩才的策士,善鼓琴。齐威王廿一年(前338),忌以琴见威王,三日后拜为相。当时齐国有名的辩士淳于髡和门徒七十二人都瞧不起他,故意以很多涵义隐微的难题难他,邹忌却应答如流,使众人倾心折服。一年后,又封为成侯,大得信任。本文就是写他巧妙规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觉悟出受妻、妾、客三人的奉承蒙蔽;第二部分(三、四自然段)才正面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及其效果。前者是生活小事,后者是政治大事,通过二者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因小见大,由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发出政治生活中一番治国宏论,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手法高明。这是本文最显著的一大特点。
《战国策》中常善于通过寓言来说理,本文就是突出的一例。作为文体,寓言往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借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获得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作为修辞手法,寓言其实就是一种引喻:“援引前言以证其事”(《文则》)。而从逻辑上看,寓言又是一种类比推理。明乎此,便不难理解本文一、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邹忌分别问妻、妾、客:“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三人所答虽程度有别,却都说徐公不及邹忌美。但当邹忌亲自见到徐公,始则“孰视之”,再则“窥镜而自视”,便知“弗如远甚”了。于是觉悟出自己受蒙蔽的原因:妻之赞美是出于偏爱;妾之赞美是出于畏怯;客之赞美是出于“有求于我”。由此教训,作为发端,从小悟大,联类而及于齐王:既然自己在小家庭里尚容易受蒙蔽,那么齐王拥地方圆千里,城邑百二十座,岂不更易受蒙蔽?古人总是把“治国”视为“齐家”的扩大,于是产生了一连串的取譬类比:齐王后宫嫔妃成群,恰如自家之妻,无不对齐王偏爱;朝廷文武众臣之于齐王,犹如自家侍妾之于丈夫,无不畏惧;四境之内的臣民,犹如自家的来客,没有不有求于齐王的。所以齐王不可能听到逆耳忠言,而只能听到阿谀逢迎的假话。于是得出结论:齐王受蒙蔽一定到达极点了。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寓言的巧妙在于把寻常现成的东西表现得具有不能立即察觉的普遍意义。”本文中妻、妾、客对邹忌的奉承,就是“寻常现成”的生活现象,一般人就不易“立即察觉”出它对于安邦治国要善于纳谏这一“普遍意义”。邹忌不愧是策士谋臣,始则存疑“不自信”,继则通过“孰视”、“窥镜”比较等亲自考察,又“暮寝而思之”,才获得了启迪,发现了它的“普遍意义”。这种运用寓言、引喻、类比的妙处,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要义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美学》)这既是邹忌精于思考、巧于讽谏成功的秘诀,因而对读者富于哲理的启迪;也是本文在谋篇布局、表现技巧上的妙谛所在,从而使文势获得曲折动人,叙议妙合无痕的艺术效果。
善于以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刻画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性格,则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文中描写邹忌其人,只开头两句用旁观者口吻写其外貌:身材之魁伟,容貌之漂亮。往下即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言语的描写,展示其内心活动: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自觉其美、顾影弄姿的得意,而又故意问妻、颇有炫耀之意的微妙心态。但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乃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又使他反而不敢自信,刻画出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又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但又怀疑不
如徐公这种矛盾意识的外化。故当徐公来时,他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美;还不甘心失望,又“窥镜自照”加以比较,更觉“弗如远甚”。这又写出他不肯盲目轻信,事必躬亲考察的细致求实精神。妻、妾、客的奉承,与实际情况相反,促使他“暮寝而思之”,终于从三人同声赞美中分析出其不同的心态:分别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则又刻画出他的善于思考分析、体察人情物理。文中只以“于是入朝”一句,就把上述生活体验联想推论到“讽齐王纳谏除蔽”的大事上。对齐王先叙述自己比美一事,仅用了五句话,只说结论而省略了细节过程,于此可见语言精练,剪裁得宜;但又不能完全省略,因为这正是他运用寓言进谏,取譬类比,证明齐王受蔽的前提和论据,从而与下文“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构成类比。唯其先以自己家庭小事的体验上切入讽喻正题,才显得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委婉含蓄、娓娓动听;先动之以情,再喻之以理,才使齐王易于接受。这就刻画出邹忌早就存心讽劝齐王纳谏,关心国家大事,而又及时抓住生活体验,善于巧妙进谏这一谋臣辩士的性格特征。其他如妻、妾、客三人的语言,虽同属赞美谀词,而语气程度各别:妻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极尽赞美的偏爱感情;妾之答话中少了句“君美甚”,不如妻之热情,显示出畏怯心理;客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是一种有求于人不得不敷衍逢迎的心态。三种不同语气的细微差别,展示出三人不同的微妙动机。这些都是笔法细致入微处。至于国王,一个“善”字,刻画出他听后的倾心折服;“乃下令”三字,则表现出他纳谏后立刻付之实施的决心;分“面刺”、“上书”、“谤议”三等赏赐,从横向空间展示出他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取批评的胸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则从纵向时间表现进谏者由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暗示其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从语言上,比美中的三问三答,讽喻中所列齐王周围三种人的心态,以及下令中的三等赏赐和进谏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均用排比铺陈手法,参差整齐的句式,构成了纵横恣肆的语言风格。至于结尾写四国“皆朝于齐”,更显出于史无征、夸张扬厉的特点。结句“此所以战胜于朝廷”,与《苏秦始将连横》中“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的主张,精神一致,反映出纵横家贬战尚谋的倾向。从形式上则相当于《史记》列传后面“太史公曰”的论赞。所以,从全篇情节的生动完整、人物形象的鲜明和结尾论赞的体例来看,实乃《史记》纪传体之滥觞。
——《古文鉴赏辞典》(新一版)(套装共2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8
05汇评
[清]金圣叹:一段问答孰美,一段暮寝自思,一段入朝自述,一段讽王蔽甚,一段下令受谏,一段进谏渐稀,段段简峭之甚。(《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三)
译文:“一段是(邹忌与徐公)问答谁更美,一段是(邹忌)夜晚躺在床上独自思考,一段是(邹忌)入朝向齐王自述(比美之事及感悟),一段是(邹忌)讽谏齐王所受蒙蔽很深,一段是(齐王)下令接受劝谏,一段是(群臣)进谏的情况逐渐变少,每一段都简洁刚健到了极点。”
[清]谢有煇:忌善悟,王亦善用。(《古文赏音》卷四)
[清]林云铭:此篇专为好奉承者说法。人苦不自知,自知则人莫能蔽。篇中所云“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一句,便是去蔽主脑。威王下令,亦止是欲闻过耳。结言“战胜”,即自克之意。其行文自首至尾,俱用三叠法。《国策》中最昌明正大者。(《古文析义》卷五)
译文: 文中所说的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一句,正是破除蒙蔽的核心关键。齐威王下令(悬赏纳谏),也只是想听闻自己的过失罢了。结尾所说的 “战胜于朝廷”,就是自我克制、战胜私欲的意思。全文从开头到结尾,都采用了 “三叠法” 的行文结构,是《战国策》中思想最为光明正大的篇章。
[清]吴楚材、吴调侯: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卷四)
译文:邹忌将自己的容貌与徐公的容貌,仔细地比较审视,正是想从这种对比中领悟深刻的道理。自古以来,臣子谄媚、君主被蒙蔽,这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关键问题,竟能从闺房中的几句私房话里找到突破口,实在是令人畅快啊!
[清]余诚:此文大有惜墨如金之意。前五段不过是引入讽齐王伏笔。“王曰善”已下,又皆写齐王之能受善。其讽王处,惟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数语。即此数语中,亦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只轻轻说个“王之蔽甚矣”便住,何等蕴藉,何等简峭!至其通体文法,每一层俱用三叠。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更如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译文:这篇文章极有惜墨如金的意味。前五个段落不过是为讽谏齐王埋下伏笔。“王曰'善’” 以下的内容,又全在描写齐王能够接纳善言。而邹忌讽谏齐王的关键之处,仅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这几句话中。即便在这几句话里,也完全没有直接劝齐王纳谏的字眼,只是轻轻说一句 “王之蔽甚矣” 就停下,何等含蓄,何等简洁刚劲!至于全文的行文结构,每一层都采用 “三叠法”,变化中蕴含着不变,不变中又有变化,如同武夷山中的九曲溪,步步引人入胜。
06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题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充溢哲理情趣的散文,道出一条千古不易之理:人贵自知,自知则人莫能蔽。自知,即自胜;自胜,方能胜他,往无不顺。
文以孰美问答起首,引人入胜。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因小悟大,进而以此婉讽“王之蔽甚”。再写齐王悬赏纳谏,从而进谏渐稀。末以“战胜”点睛,水到渠成。全文层层意思,俱用三叠笔法表出,环扣主旨,整而有变,变循内在气脉,语言简峭生动,细节摹画淋漓尽致。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神采焕发,容貌俊丽。清晨穿戴好衣冠,朝镜子里端详,问他妻子道:“我跟城北徐公哪个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有些不自信,就又去问他的侍妾说:“我与徐公哪个美?”妾答道:“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呢!”第二天,外面来了位客人,与邹忌坐着闲谈。邹忌问他道:“我与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这么美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打量徐公,觉得自己不如他。照镜子端详自己,更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在床上思考道:“我妻称赞我美,是她偏爱我啊;侍妾称我美,是她怕我啊;客人称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于是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但是我妻偏爱我,我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求得我的帮助,因此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地域方圆千里,城邑一百二十座,宫内姬妾及亲信侍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各地,没一个不想求助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威王道:“你说得对。”于是就发布命令:“无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平民百姓,能当面指摘我的过失的,给予上等奖赏;能上奏章劝谏我的,给予中等奖赏;能在公众场所批评我,而传到我耳中的,给予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命令刚颁布时,臣子们纷纷上朝进言规劝,朝堂内外像集市一般热闹。过了几个月,还常有人断断续续地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提不出什么批评意见了。燕、赵、韩、魏等国知道了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谓治理好自己朝政,不用武力就可战胜诸侯。
(仓阳卿)
——李梦生等译注《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下载地址,老牌配资平台,配资怎么玩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